close

泰國的Daycha在台灣巡迴演講,上個月11號,第一站來到我工作的地方,分享培養微生物制作有機肥的心得。並教導培養大自然中的菌類(濕式和乾式兩種培養方法),以促進廚餘、落葉、農作疏枝等的分解,製作優良的有機堆肥。課堂中,許多同事對這方法都頗有興趣。而Daycha對於我們場區內天然的菌類之優良,也感到驚訝,要了一些林下的腐植質去別的地方講習。

之後,有的同仁持續觀察菌的培養,現在甚至已經培養到第二代的菌了。其實這方法可以說是”複製”,幫助菌自行增殖,這樣培養菌,可說是讓致作有機肥的品質更好,而且讓肥料能永續得製造,來源而不易枯竭。

今天,我看到我的另一些同事,到某一片林子底下收集倒、朽木,要搬去堆肥場直接製作堆肥,林下的倒木是好幾年的累積,也是那一小片林子的養分來源,而他們在一個早上就將那些倒、朽木清光。他們認為這些菌可以再生,樹會再倒。但他們沒想到,今天他們搬光之後,養分就減少了,近期是看不出來的,在大自然的週期當中,現在所為的影響,可能要數年後才會浮現。我不清楚多久他們會收集一次倒、朽木,而今天只是兩個小時,就清掉一小片林子的未來養分,在下一批朽木被自然界製造出來之前,他們還會清掉多少朽木?這附近的朽木被清空之後,將來是不是要到更遠的地方去收集朽木了呢?而這些朽木上,帶著多少的的菌種(真菌、蕈類)、昆蟲、植物(苔蘚、蕨類,蘭花),就這樣直接被絞碎,跟廚餘、枝葉一起製作成堆肥,用到蔬果的田地裡?

Daycha先生來是教導我們如何從自然界取一小部分的菌,來複製成大量足夠我們所需的方法,以及敬天愛物的思想。但有的同仁似乎理解成:場內的菌很好,是我們的福氣,要盡所能大量採集使用。這現象讓我感到有點悲哀,場內的菌,似乎如同中東國家的石油,因為很好,就會被人類大量消耗使用。這跟Daycha先生想宣揚的理念,永續發展這方面,已經背道而馳了。這些菌(朽木)還可以再生?確實,菌類再生的速度很快,但這觀念(萬物皆會再生)似乎跟當初砍牛樟的人,想法不謀而合。

但還不能灰心,經過那堂課之後,還是有不少人接收到Daycha的想法,用珍惜資源的方式,培育更多的菌,以盡量不傷害大自然的方式耕作,為我們自己及我們的下一代,維護我們大自然的健全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絕對無敵大智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